西藏定日地震:“4500米海拔救援”的三重挑战

西藏定日地震:“4500米海拔救援”的三重挑战

woaizhubo 2025-01-10 seo黑科技 5 次浏览 0个评论

界面新闻记者 | 吕雅萱 蔡星卓 张旭 赵孟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措果乡及周边区域房屋大面积倒塌,造成126人遇难、188人受伤,数千人受灾。

地震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迅速集结,投入到生命救援和灾后安置工作中。然而,极寒气候、高海拔环境和余震频发叠加,令此次救援面临重重挑战。

震中区域地处海拔4500米左右的高原,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不足,加重了救援人员的体力消耗和工作难度。部分内地增援力量在高原上出现高反现象,搜救犬的作业效率也明显下降,甚至一些救援设备也因气压过低而“罢工”。

除了救援工作,后续的次生灾害风险也不容忽视。地质专家指出,震中区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山体不稳定区域还存在雪崩和冰湖溃决等灾害链隐患。

零下十几度的震中

西藏定日地震:“4500米海拔救援”的三重挑战

措果乡塘仁村是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村子之一。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6.8级地震之前,定日县在8点11分就发生过一次3.3级地震。村民巴桑回忆,这次地震很多村民就已经从房子里出来了,一些村民则继续在家睡觉。巴桑当时和妻子带上3个小孩,从楼房二楼转移到院子里的平房里待着。

9时许,一阵震感又袭来,比几十分钟前强烈得多,巴桑抱起最小的孩子,一家人从院子里跑到马路上,当时很多村民聚集在马路上。巴桑家在山脚下,他看见大量碎石从山上滚落下来。

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巴桑记得,那次地震也曾波及塘仁村,相比之下,这次地震要严重得多。塘仁村大多数房子还是早年修建的房子。一些村民近些年修建了钢筋水泥房——这些房子在地震中幸存,但一些房子外墙上有大裂缝,村民们不敢进屋回家。

塘仁村有接近400位村民,2025年1月7日晚上,村里缺少帐篷等物资,10户人家才分得一个帐篷,老人和小孩优先睡在帐篷里,其他村民和衣睡在马路边。1月8日,更多物资到达村里,目前村民们在搭帐篷。塘仁村还没有恢复用电,晚上温度低至零下十几度,巴桑说,村里目前最需要的是食物和衣服,特别是小孩的衣物尤其缺乏。

西藏定日地震:“4500米海拔救援”的三重挑战
震中泥土结构的房屋倒塌严重。受访者图

据央视新闻报道,本次地震的主要特点为震级高危害大,此次6.8级地震是该地区近5年来最大地震,且烈度达到8度;二是受灾地区海拔高,平均海拔为4300米,属于高原、高寒山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当前正处于冬季,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缩短了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三是当地人群特殊,定日县总人口6.1万人,常住人口以留守老人为主,不利于开展自救互救。

在措果乡美朵村参与救援的志愿者旷鹏鸿表示,当地灾情同样严重,房屋几乎全部垮塌。地震发生后,村民们只能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夜里挤在坝子里过夜。1月7日晚,村里仅有两三顶帐篷,无法满足村民需求。次日消防官兵运送来帐篷并帮助搭建,但目前村里缺少小孩的棉服和鞋子等物资。

旷鹏鸿提到,措果乡的物资在乡镇上看似充足,但偏远村子因道路不通,难以获得及时救援。一些志愿者将大车上的物资分装到越野车上,送往偏远的村庄。

相比之下,扎西宗乡巴松村受灾情况较轻。村民次仁格旦回忆,地震发生时,他被强烈的震感惊醒,抱起孩子冲出房屋。“晃得太厉害了,不是一点点”,次仁格旦说,这是他人生前30年感受过的最大的一次地震。幸运的是,巴松村大部分房屋为框架结构的新建房,没有发生倒塌,也没有人员伤亡。 

不过,村民依然不敢回到房屋居住,目前在村委广场搭建帐篷暂时栖身。次仁格旦提到,地震给他朋友的家乡长所乡带来巨大损失。他的朋友赶回家时,发现房屋倒塌,父亲和年幼的孩子不幸遇难。

在定日县城,次仁正在经营的餐厅内感受到地震的强烈晃动。虽然新建楼房只是出现裂缝,但一些老房屋却发生了坍塌。由于余震频繁,居民不敢回家,纷纷选择在马路上过夜。

地震发生后,次仁加入县城医院担任志愿者,他观察到,转入医院的重伤患者多来自受灾最严重的措果乡、长所乡和曲洛乡。次仁的亲戚住在措果乡,目前尚未打通亲戚的电话,他对此深感担忧。

目前,救援力量已到达灾区,帐篷、棉被、食品等物资正在持续分发。但偏远村庄仍面临物资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儿童御寒衣物的缺乏最为迫切。此外,部分村庄失去电力供应,夜间低温对村民的生活构成挑战。

极地救援的三重挑战

地震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迅速投入与时间的赛跑之中,全力抢险救灾。

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也迅速响应,组织处副处长王安于1月7日17时随总队前线指挥部抵达震中地区。他告诉界面新闻,地震发生伊始,群众自救与当地政府紧急组织的人员转移组成第一批救援力量,随后,各类专业救援队伍陆续奔赴震中。

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共出动2个支队、3个大队,总计600人参与救援行动。就受灾群众救援进展而言,截至1月7日夜晚,受灾群众的搜救工作已基本完成,救援重点随即转入受灾群众的妥善安置阶段。

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超160名队员紧急跨区增援,他们从距离震中900多公里的林芝星夜兼程,于1月8日凌晨4时许抵达震中所在的措果乡,破晓后便马不停蹄地投身救援一线。目前,该支队副支队长孔特特正带领队员们在措果乡噶果村助力灾后重建工作。

王安介绍,自1月7日傍晚起,各方救援力量齐心协力搭建帐篷,经过一夜紧锣密鼓的物资调配,至1月8日,帐篷、食物等物资供应已趋于稳定,森林消防总队的炊事车还为部分受灾群众送上了热乎饭菜,解决了他们的饮食难题。1月7日晚,安置点帐篷内尚无取暖设备,然而到了1月8日上午,王安亲看到数车取暖火炉运抵,目前这些火炉正逐步安装至灾区帐篷内,为受灾群众提供过渡时期的温暖保障。

西藏定日地震:“4500米海拔救援”的三重挑战
救援人员正在搜寻幸存者。受访者 图

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特种灾害救援处副处长李亮指出,此次地震震级高、烈度大,破坏力惊人。从救援角度看,参与力量众多,且增援队伍需长途机动,困难重重。孔特特也坦言,尽管平日里支队的救援范围覆盖全西藏,但相较以往行动,此次地震规模更大,救援难度显著提升。

“震中的村落里,水泥房占比仅约三分之一,其余多为两层以下的土砖房,墙体开裂、屋顶塌陷、房屋倒塌现象随处可见,部分村落甚至有90%的房屋出现不同程度损毁。”孔特特向界面新闻介绍,当地土坯房数量众多,受损情况最为严重,而水泥房屋相对稳固,受损较轻。

李亮进一步分析,相较于以往救援遵循的黄金72小时原则,此次震中多为废墟式坍塌,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难以形成供人员存活的狭小空间,这也导致了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

孔特特提及,支队队员们还帮助村民搬运家中财物,对村民来说,除了财物,牲畜也是他们牵挂的重要资产。“今日(1月8日)仍有村民冒险返回,牵出家中的羊只。”

此外,低温、高海拔缺氧以及余震频繁是当前面临的三大难题。

定日县县域平均海拔一般认为在4500米左右 ,空气含氧量稀薄。气象信息显示,1月7日夜间,定日县最低气温更是降至零下18度。此外,从早上救援工作开启至中午时段,队员们已遭遇至少6次余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微信公众号消息,截至01月09日08时00分,共记录到余震1095次,其中2.0级以下804次,2.0-2.9级258次,3.0-3.9级29次,4.0-4.9级4次,5.0级以上0次。目前最大余震为4.4级,距主震约18公里。

“一些本就摇摇欲坠的房屋轰然倒塌,身处其中,摇晃感极为强烈。”李亮表示,此次地震余震多、震级大,救援队伍在危房环境中作业,必须格外注重自身安全保障。

与内地救援相比,高原救援具有显著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人员与设备两个方面。

李亮介绍,由于高原缺氧,救援队面临非战斗减员的现实,甚至连搜救犬工作起来也会很吃力。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此次派出165人,“有高反的有一二十个左右”。

此外,由于高原气压低,在内地能使用的一些技术设备,在这里未必能用。

李亮说,面对废墟式坍塌现场,救援人员更多是凭借人力搜集,甚至依靠双手进行挖掘。以前的救援行动,多是专业小组轮换作业,实行24小时3班倒。此次由于救援行动在村里进行,村民们参与协助排查,队员们也日夜奋战,很难规律地休息。

王安表示,高原地区道路险峻,搬运这些设备非常困难。蜀道难只是难于上青天,天路难才是难于登九天。他感叹,此次地震还伴随着大风天、夜间气温极低的困难,给救援人员带来了很大的身心考验。

据央视新闻报道,震中距离市区比较远,专业救援力量、社会救援力量难以第一时间抵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援效率。

李亮说,此次需要救援的村落分散,搜救区域面积大,需要更加快速的转场能力,对救援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此外,地震发生后,当地的通信通联状况较差,救援指挥也面临挑战。

应排除应对震后“灾害链”隐患

四川大学教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此次西藏定日县发生地震是地壳运动的正常表现,“西藏正好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交界处,青藏高原的形成也是造山运动导致的结果,且至今地壳运动依然频繁。因此,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看,发生这样大规模的地震并不罕见。”

“根据目前所公开的信息来看,6.8级地震后,后续地震的震级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初步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属于主震余震型,即主要地震发生后,由于能量未能一次性完全释放,后续还将有一系列余震发生。这些余震虽然强度相对较低,但数量可能较多。”王暾指出,尽管余震的震级相对较小,但居民仍需高度警惕,做好避险准备,以防雪崩、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王暾还谈到,道路救援会受到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以及可能发生的雪崩的影响。“这些高海拔地区,通常位于高山之上,本身就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滑坡和崩塌。到了夏季,可能出现泥石流。而到了冬季,由于降雪,可能会引发雪崩。因此,这些地区不仅面临滑坡、崩塌的风险,还有雪崩的威胁。”

王暾提醒,此次地震及其余震可能诱发更多的滑坡和雪崩。“其实,不用到西藏那么高的海拔,就在2022年,泸定6.8级地震导致的主要人员伤亡,大部分是由于诱发的滑坡和崩塌,而非地震本身造成的。”

西藏定日地震:“4500米海拔救援”的三重挑战
灾民们正在接受救援物资。受访者 图

地震发生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滑坡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实验室范宣梅带领强震地质灾害研究团队,利用前期研发的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对此次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进行了快速分析预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高概率区主要分布在藏南滑脱拆离系断裂北侧及申扎-定结断裂带西侧山区的陡峭坡体,重点涉及曲洛乡、措果乡和尼辖乡的部分山体。

根据对震中VI度及以上区域(总面积30305.37 km²)的预测结果统计,此次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极高易发区面积为14.34 km²,占比0.05%;高易发区面积为209.28 km²,占比0.70%;中易发区面积为782.34 km²,占比2.58%;低和极低易发区面积为29299.43 km²,占比96.67%。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受影响区域分布着冰川和冰湖。其中,曲洛乡北部的中高概率区附近有51个冰湖,但冰湖面积较小(总面积2.5 km²);芒普乡南部的中概率区涉及少量冰川,总面积约1.91 km²。由于冰川和冰湖的存在,除了山区滑坡和崩塌,还可能诱发冰川失稳以及冰湖溃决等灾害链。

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中国荒漠化治理基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勇也指出,这次地震震中位于定日县以东的朋曲宽谷盆地,上下游为宽缓谷地和峡谷,乡村人口相对比较密集,主要为农业区。由于朋曲河谷两岸山体破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此次地震将加剧地表破碎程度,甚至局部山体崩塌滑坡,产生较多泥石流物源,在雨季来临的汛期易发生滑I坡泥石流次生灾害,对河谷两岸和交通沿线构成威胁。

杨勇告诉界面新闻,朋曲流经措果乡后进入喜玛拉雅山峡谷地带,该河段地质灾害本就较发育,沿河分布有乡村和重要交通线,受此次地震影响地质灾害将加剧,成灾隐患增加,应及时调查和应对。

此外,震中距珠峰直线距离近80公里,雪山冰川发育,受地震波及影响将使雪崩和冰川断裂的机率增加,因此随着今年珠峰登山和旅游季的到来,要重点加强观测防范。

对于灾害链的观察周期,王暾谈到,地震过后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最近几天和余震期间,容易形成灾害链。但具体周期可能因地区而异,有的可能长达十几年。就像汶川地震后,余震区域长时间受到泥石流和滑坡的困扰。

王暾还特别谈到灾前预警的重要性,“灾后重建过程中,应建立多灾种监测预警体系,以预警地震、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同时,还需要加强建筑本身的抗震能力,并在次生灾害风险低的区域进行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自咸阳烽火连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西藏定日地震:“4500米海拔救援”的三重挑战》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